第10屆中國當代生死學研討會圓滿落幕 「世界視野中的華人生死學」推動生死學本土化發展
2025-10-14
5▲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鍾一諾副教授
6▲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林綺雲教授
由澳門鏡湖護理學院主辦、華人生死學與生死教育學會合辦的「第10屆中國當代生死學研討會暨當代生死教育教師研修班」於10月10日至11日在澳門鏡湖護理學院離島醫療綜合體校址成功舉行。本屆研討會以「世界視野中的華人生死學」為主題,深入探討華人生死學從西方理論走向本土發展的歷程,融合傳統心性思想與當代文化實踐,為華人生死學的未來發展指明方向。
研討會開幕式於10月11日隆重舉行,獲得澳門特區政府及社會各界支持。出席嘉賓包括衛生局羅奕龍局長,教育及青年發展局高等教育廳岑曉東代廳長,社會工作局家庭及社區服務廳家庭服務處陳耀虹處長,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與青年工作部高校處褚志文先生,鏡湖醫院吳培娟院長,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校董會黃若禮校董,尹一橋院長、梁淑敏副院長,以及華人生死學與生死教育學會鈕則誠名譽會長、王一方名譽會長、朱明霞會長、何仁富副會長等。多位來自境內外醫療、護理、長者服務及社會福利機構的代表亦共同參與。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行,吸引約400名與會者親臨現場,線上直播觀看突破20,000人次。
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梁淑敏副院長於致辭中指出,本屆大會主題「世界視野中的華人生死學」具有深遠意義,旨在梳理華夏文明對生命價值的獨特詮釋,同時在全球化語境中與不同文化的生死智慧對話交融,為人類終極關懷提供東方視角。她強調,會議特邀英國和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的跨領域專家學者,通過跨界合作打破學科壁壘,深入探討生死議題的多維面向,並呼籲與會者共同思考如何讓生死教育扎根社區、走進課堂,以學術嚴謹與人文溫情點亮心靈深處的智慧。
華人生死學與生死教育學會名譽會長鈕則誠教授在致辭中回顧了研討會自2016年於清華大學首辦以來的發展歷程,指出包括北京大學清明論壇、清華大學中元論壇等在內的學術平台已形成中國內地多元發展的生死學會議品牌。他特別讚揚澳門作為會議舉辦地的獨特優勢,既堅守文化傳統,又具海納百川的開放胸襟,為與會者提供新奇又富共鳴的生死學智慧,拓展個體與社會生死安頓的多元路徑。
本屆研討會匯聚國際權威學者,通過主會場專題演講和分會場討論搭建多層次交流平台。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王一方教授以瀕死探索的再探索為題,提供理解死亡體驗的新視角;北京大學出版社原綜合編輯室主任楊書瀾教授從個人體悟出發,分享死亡與珍惜和熱愛的關係;《中國新聞周刊》專欄作者彭小華博士探討中美臨終死亡方式的差異,從善終、生死觀及生死教育的視角提供跨文化思考。英國Harlington Hospice醫務總監Dr. Ros Taylor MBE闡述緩和醫療的全球意義;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鍾一諾副教授分析全球生命倫理在臨終關懷中的視角;台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林綺雲教授剖析個體自殺風險的社會文化因素;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朱明霞教授闡述基於華人本土文化建構的死亡素養概念框架及測量工具;浙江傳媒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何仁富教授以儒學視角重構世界視野下的華人生死智慧。各場演講引發熱烈迴響,展現華人生死學國際化與本土化並進的特色。
研討會設有三個分會場,聚焦生死教育與死亡素養研究、臨終關懷與照護實踐研究及死亡文化研究,共進行34場演講,促進與會者在專業領域的深入交流,推動理論與實務結合。同時,「中國當代生死教師研修班」於10月10日及11日同步舉行,分設初級與進階班,涵蓋生死學導論、課程設計、實踐工作坊及死亡體驗工作坊等內容,廣獲參與者好評。